欧美成人午夜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一二三深夜福利91-杭州社保交满20年退休有多少钱-欧美大黄一区二区在线

園林城市創建專題
您的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園林城市創建專題
河北---“創園”改變生活
作者:admin  來源:河北工人報   瀏覽:次  推廣此文章
   老人依賴園林休閑養生,孩童喜歡在公園里嬉戲玩耍,壯年則需要有個優美的生活環境放松、怡情……園林綠化是一個城市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的重要注腳。我省從1993年開始啟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歷經20年“創園”,我們生活的城市綠了、美了,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本報記者自9月中旬開始,歷時一個月,行程踏遍全省11個設區市及4個縣城,采擷各地20年“創園”碩果,與讀者分享燕趙大地日漸濃郁的山水園林氣息!

    園林綠化改變生活

    金秋的塞外張家口,天氣已經漸冷。但是每天上午9點,73歲的市民張德清老人依然會準時坐到清水河岸邊和他的一幫“漁友”一起享受垂釣之樂。河面波光粼粼,岸邊花紅翠柳交映成趣。

    張大爺告訴記者,清水河有著千百年的歷時,被張家口人稱作“母親河”。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臭水溝”。“那時候我們家就住在河邊,一到夏天,都不敢開窗戶,那個味啊,跟豬圈似的!”回憶起幾年前的生活環境,張大爺感慨不已。

    “春種一棵樹,秋收一把柴”,這是記者在張家口市采訪時,聽到園林工作者對該市過去綠化之難的感嘆。但隨著2011年該市成功進入國家級園林城市行列,這一狀況早已成為歷史!

    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張家口市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有1907毫米。市園林局局長田家琳告訴記者,干旱、寒冷、大風是城市園林綠化最大的自然阻力,市區周邊大量的荒山禿嶺更是城市生態的硬傷。

    從2003年開始邁步,張家口市的“創園”之路走了艱難的8年。他們通過實施以“節約型”綠化貫穿始終的荒山綠化、河道治理、綠道美街等綠化攻堅戰,種活了樹、養濃了綠。

    2011年年末,該市終于榮獲了“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綠地率從15.7%提高到36.1%,綠化覆蓋率由21.36%提高為40.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4平方米增加到10.97平方米。昔日塵土飛揚、黃沙漫天、缺樹少綠的景象換成了如今的青山秀水、綠意盎然的山水家園。

    而同樣的綠化碩果,在全省9個國家級園林城市、6個國家級園林縣城和城鎮隨處可見!

    10年前,滄州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2.68平方米,到了2011年,這一數據迅速增至9.63平方米。從事園林工作31年的園林職工王偉告訴記者,在滄州這片鹽堿地上增加這么大的綠量、建造出這些高水平的公園綠地實在是個奇跡!滄州市園林局副局長郭春生告訴記者,鹽堿地是一直以來制約滄州市城市綠化發展的桎梏。從2005年開始,他們大膽創新,在注重鄉土樹種的基礎上,根據滄州的土質和氣候特點,科學引進了油松、白皮松、法桐等20多個新品種,初步形成了具有滄州特色的園林風格。

    記者從河北省住建廳園林辦了解到,2008年至2011年,全省新增城鎮綠地面積4萬余公頃。2011年新建公園、游園523個,全省公園數量達689個,是2007年的1.5倍,群眾的居住環境大為改善,擁有了更多的健身、休閑、娛樂場所。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比1992年提高19.4、16.2個百分點和8.1平方米,各項指標在全國排名大幅提前。

    量變到質變提升城市品位

    9月26日下午,記者在廊坊市和平路一側的城市“綠道”上見到了正在健身的爺孫二人。60多歲的田廣斌老人在印著自行車圖案的兩米寬的路上慢騎,孫子在旁邊標著一對大腳丫圖案的兩米寬路上慢跑,茂密的綠化帶將行人與快車道的尾氣、噪音與危險分隔開。

    2011年,廊坊市在我省率先啟動綠道綠廊建設,如今,市區內43公里的綠道綠廊為廣大市民的綠色出行和休閑健身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間。

    作為廊坊市的一號綠道,和平路綠道沿途貫穿了藍水灣游園、帶狀公園、文化公園、體育館、圖書館和6個居住小區。自行車道是紅色的瀝青,印有自行車圖案;行人道則用橘黃色透水磚鋪就,醒目的卡通大腳丫兒圖案更增添了幾分童趣。綠道沿途到處可見野花和林蔭濃密,并且配備了坐凳、垃圾桶、庭院燈等設施方便市民休閑。

    據省風景園林與自然遺產管理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綠道休閑是一種新的休閑方式,是城鄉居民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綠道綠廊建設不僅有利于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緩解交通擁堵,還為市民提供一個慢行休閑空間,讓市民“出家門、行綠道、賞美景”。

    在邢臺市七里河邊上,記者見到了和類似的休閑場所。濃蔭遮蔽下的七里河風景健身綠道上,有騎雙人自行車賞景的情侶,也有滿頭大汗正在健走的花甲老人。綠廊下面是水面寬闊的七里河,沿岸花紅柳綠,鳥聲鳴啼,充滿了田園野趣。拿著相機在七里河邊攝影的鄭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年節假日休息的時候,他都是悶在家里上網、看書或者和朋友打打麻將。“現在可不一樣了,只要一有空我們就出來玩兒!”

    邢臺市園林局局長張世航介紹說,該市自2010年成功申報省級園林城市以來,按照“生態化、本土化、多樣化”的原則,實施了“六廊一道”建設。將市區連接沙河、南和等周邊縣的六條快速路,打造成植物配置合理、景色優美別致的綠色走廊。同時在城市外圍構建了全長69.2公里的回字形綠道圈。

    據省園林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我省在園林綠化的投資為420億元,超過前15年的總和。整體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擴綠增量的同時,通過提升規劃設計水平,塑造個性特色等多種措施,推動園林綠化水平的穩步提升,建成了一批文化品位高、生態效果好的骨干工程和精品工程。如唐山南湖榮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石家莊市滹沱河、秦皇島市大湯河、廊坊市雙環綠帶、遷安市三里河等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廊坊市獲得2008年“中國人居環境城市”稱號;唐山南湖濕地公園和淶源拒馬河源濕地公園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建設項目、樂亭縣生態保護及綠化工程項目、三河市泃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石家莊市西北部水系環境治理項目等園林綠化工程榮獲“河北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等,城市綠化質量的提高,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

    “綠化+文化”彰顯城市內涵

    “將相和”、“二度梅”、“荀子勸學”……走在邯鄲的大街小巷,一個個帶有文化典故的小游園令人目不暇接。作為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都,邯鄲在園林建設方面,巧妙地將千年的文化積淀與現代園林相融合,使一座座小游園有了文化的“魂”。

    10月9日下午,記者在位于邯鄲市人民路和滏河大街交叉口東南角的羅敷園看到,面積不大的街心游園里,綠樹環繞、鳥語花香。回廊下面,有三五成群聊天打牌的,也有邀朋引伴吹拉彈唱的。秋風送爽,絲竹環繞,充滿了閑情逸致。家住展覽路的郭阿姨對記者說,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會出來走走,不用幾步就來到羅敷園。“游園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每天出來逛一圈兒,真是神清氣爽樂逍遙!”

    除了街頭隨處可見的文化游園,邯鄲市內許多公園里也留存了古趙珍貴的歷史縮影。占地360畝的叢臺公園內,保存著有2300多年歷史的古叢臺。園內建有“邯鄲碑林”和廉頗、藺相如、程嬰等7位歷史人物為代表的七賢祠。 在歷史文化公園趙苑,現遺存有鑄箭爐遺址、南北梳妝樓遺址、照眉池遺址、插箭嶺遺址及插箭嶺小城等。園內還建有占地100畝的“邯鄲成語典故苑”。

    近年來,我省邯鄲、秦皇島等市逐步將城市文化融入到園林綠化中,一批特色園林文化城市的容貌初露端倪。

    秦皇島是我國首批“國家園林城市”。作為“資深”的創園城市,該市的園林綠化已步入跨越發展階段。“提升層次”是這一階段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秦皇島市園林局副局長金忠革告訴記者,將文化元素融入園林并不是簡單地擺放幾個雕塑,最重要的是要形成體系。

    北戴河列車雕塑、奧林匹克墻、戴河生態園等等,這是記者于近日在秦皇島市采訪時“隨手拾得”的耐人尋味的景觀。登上“北戴河列車”,聆聽一下秦漢、清朝、民國時期北戴河的故事;在奧林匹克公園與世界冠軍的銅像合個影;在森林體育公園像運動健將一樣敞開了踢一場足球;在戴河生態園的回廊里領略田園風光;漫步“綠蔭中的紅飄帶”;健騎在“北方濱海第一路”……一山一景中,文化元素已經深植人們心中。

    提高城市生態承載能力

    9月19日早晨6點,記者來到位于承德市中心的佟山公園。許多市民正沿著山上的石板路向上健走。在順著山體開辟的四個健身平臺上,有踢毽的、跳舞的還有打拳的,根據運動的方式不同,形成了4個健身區。在山頂的一個平臺上,74歲的秦繼掌老人正在練太極劍。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沒有修這個公園時,他只能到附近的承德大學里鍛煉,那里地方小,非常擠。自從這個公園建好后,他現在天天上山鍛煉。

    承德市園林局局長萬忠然告訴記者,承德是以山體為分界的組團式城市結構,溝溝岔岔里全是居住區。對承德市來講,園林綠化最大難點是沒有建設用地。“路多是打隧道、鑿巖修出來的,能留出幾米寬的綠化帶都很難。找平地建大型公園就更難了。”根據這一實際情況,他們樹立了“園林上山”的理念,規劃建設城市山體休閑公園,向山體借綠。

    經過幾年的努力,承德市共建設18個山體公園,服務半徑在300到500米范圍內,滿足了人們就近游憩的需求。據統計,以前每天大約一萬多市民要到避暑山莊內休閑鍛煉,而如今至少有63%的市民選擇就近休閑,大大減輕了避暑山莊的接待壓力,減少了對文物的破壞。

    綠化能有效改善環境,使環境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在人們的印象里,石家莊一直是個缺水之城。10年前在五七路上大學的蘇圓圓至今還記得,學校后面的滹沱河那時候是一片“沙漠”。然而,誰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蘇圓圓經常在節假日開車帶著孩子“故地重游”。如今的滹沱河水面寬闊大氣,兩岸綠樹掩映,河面上載著游客的畫舫徐徐劃過。一片江南水鄉韻味躍然而出。

    “將水系建設與周邊土地升值、城區改造與項目開發有機結合,不僅改善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娛樂休閑好去處,更為城市發展創造廣闊的平臺。”石家莊市園林局副局長王錫江在談起水系建設時這樣認為。

    “創園”過程也是不斷提升城市承載力的過程。省住建廳廳長朱正舉解釋說,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分別有70多項和50多項考核指標,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如道路、污水與垃圾處理率、供熱、供水等。在創園過程中,各地著力解決基礎設施滯后、功能缺失、整體承載能力不高等突出問題,提升了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熱、供氣、環衛、防洪防災、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載體功能。截至目前,設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7.84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94.11%,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6.82%,燃氣普及率99.86%,城市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

    數據顯示,2011年全省PM10濃度比上年降低1.3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分別下降6.67、3.45個百分點。隨著環境的改善,眾多大項目紛至沓來,優美的生態工業園區成為新的產業集聚區,與生態相關的收入超過100億元,帶動了城市全面協調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針對下一步我省園林綠化工作,朱正舉說,重點是按照改善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要求,以創建園林城市為統領,抓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中心城區增綠提質、公園游園建設及城鎮綠道綠廊建設,抓好城鎮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按照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意見》,到2015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綠地率達到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全省設市城市全部建成省級以上園林城市,縣城比例達到60%。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綠地率達到3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8平方米,省級以上園林縣城總數達到70%,基本形成冀東、冀南園林城市群,環省會園林城市群和沿海園林城市帶的新格局,不斷改善城市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
返回首頁 | 關于我們|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所有 © 2010-2020 衡水市園林中心. 訪問量:12690339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紅旗大街618號  電話:0318-2122853   技術支持:起航網絡
冀ICP備11011645號-1